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发布一则官方公告,金年会对U21梯队球员温竹新私自与苏格兰超级联赛(苏超)球队签约的行为作出严厉处罚,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内足坛关注,不仅暴露出年轻球员合同管理的漏洞,也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规范化敲响警钟。
据申花俱乐部声明,温竹新在未告知球队且未获得书面同意的情况下,擅自与某苏超球队达成加盟协议,并参与试训及签约流程,此举直接违反了《中国足协球员注册与转会规定》及俱乐部合同条款,申花在发现后立即与对方俱乐部交涉,并依据合同对温竹新处以“停训、停赛、停薪”的三停处罚,同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有知情人士透露,温竹新此前是申花U21梯队的主力中场,曾入选中国U19国青队,俱乐部对其培养投入了大量资源,此次违规操作疑似由境外经纪人主导,试图利用国际转会规则的差异促成交易。
中国足协为保护青训俱乐部权益,明确规定21岁以下球员转会需原俱乐部出具“国际转会证明”(ITC),若球员单方面违约,新俱乐部可能面临国际足联(FIFA)的转会禁令,部分欧洲联赛允许球员以“试训”名义先行接触,待转会窗口开启再补办手续,这种灰色地带常被利用。
申花在公告中强调:“坚决维护青训体系的公平性,反对任何形式的违规挖角。”业内人士指出,类似事件近年频发,如2022年某中超梯队球员私自加盟葡甲球队,最终因ITC问题被迫回国。
温竹新的选择折射出部分年轻球员对“留洋”的盲目追捧,尽管欧洲联赛能提供更高水平竞技环境,但脱离正规渠道的转会往往伴随风险,前国脚范志毅在社交媒体评论称:“年轻人有抱负是好事,但必须尊重契约精神,没有俱乐部培养,哪来今天的你?”
国内青训补偿机制的不足也被诟病,按规定,培养俱乐部可从球员首次国际转会中收取5%的青训补偿费,但实际执行中常因跨国法律差异难以落实,申花此次强硬表态,或为推动行业完善规则。
涉事苏超球队尚未公开回应,若其坚持签约,可能面临FIFA调查;而温竹新若无法解决合同纠纷,职业生涯或将陷入停滞,有律师分析,此类案件通常需数月仲裁,球员可能面临高额赔偿。
国内球迷对此意见分化,部分人认为俱乐部处罚过严,阻碍球员发展;更多声音则支持申花维权,呼吁建立更透明的留洋通道,中国足协相关人士表示,正研究加强青少年球员合同监管,未来或推行“标准化青训合同”和“黑名单制度”。
温竹新事件不仅是一起个案,更是中国足球青训与国际化接轨过程中的典型矛盾,如何在鼓励球员留洋的同时保障俱乐部权益,需要足协、俱乐部及球员三方共同探索,正如申花公告所言:“足球是一项讲究规则与尊重的运动,任何成长都不能以破坏底线为代价。”
(完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