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足球再次陷入舆论漩涡,一场国家队热身赛的用人安排引发广泛质疑,媒体和球迷纷纷将矛头指向主教练伊万科维奇的战术选择,焦点集中在两名球员身上:后卫韩鹏飞被推上锋线,而归化球员侯永永则入选名单却未获出场机会,这一系列操作被知名体育评论人张威直斥为“荒唐的发明”,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。
事件起源于国家队与东南亚球队的一场热身赛,比赛中,伊万出人意料地将原本司职中后卫的韩鹏飞顶到了前锋位置,这一调整立即成为比赛转折点——球队进攻组织混乱,最终以0-0收场,韩鹏飞虽然拼抢积极,但明显不适应前锋角色,多次错失得分机会,赛后技术统计显示,他全场仅1次射正,丢失球权高达15次。
“让中卫打前锋?伊万真是金年会个发明家!”资深足球记者李翔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吐槽,“这已经不是战术创新,而是对球员特点和比赛规律的不尊重。”这条推文迅速获得数千点赞和转发,许多球迷附和表示“看不懂这种操作”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归化球员侯永永的处境,这位前挪威国青队成员在完成归化手续后首次入选国家队大名单,但整场比赛枯坐板凳席,未能获得哪怕一分钟的出场时间,这与伊万赛前“会给新人机会”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征召侯永永却不用人家,这是什么道理?”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评论员王磊在节目中质疑,“我们费尽周折完成归化,难道就是为了让他在替补席上看比赛?这既浪费人才,又打击球员积极性。”
战术专家陈东分析指出,伊万的用人存在系统性矛盾:“韩鹏飞打前锋暴露了教练组对进攻线人选的不自信,但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给侯永永机会?他在进攻组织方面有明显特点,至少值得尝试。”
这并非伊万首次因用人受到质疑,自执掌教鞭以来,其排兵布阵经常出人意料:有时过于保守,有时又突然变阵,但将后卫推上锋线尚属首次,特别是在球队进攻乏力的情况下,这一选择更显突兀。
足球数据网站“创冰DATA”统计显示,韩鹏飞职业生涯中仅有过3次非后卫位置出场记录,且都是客串防守型中场,作为前锋出场则是职业生涯头一遭。
侯永永在本赛季中超联赛表现可圈可点,出场12次贡献3球2助攻,平均每90分钟完成1.7次关键传球,这些数据明显优于队内某些常规前锋,使他无缘出场更显难以理解。
球队内部人士透露,训练中伊万确实尝试过多种进攻组合,但韩鹏飞打前锋的安排“出人意料”,该人士表示:“教练可能看中韩鹏飞的头球能力和拼抢态度,但现代足球对前锋的要求远不止这些。”
体育心理学家刘教授指出,这种用人方式可能产生负面影响:“对韩鹏飞而言,被放在不熟悉的位置表现不佳,会打击自信心;对侯永永来说,入选不用比不入选更伤士气,这种安排需要慎重考虑。”
事件持续发酵过程中,前国脚徐亮也在直播中表达看法:“创新是好事,但应该符合足球规律,我们有很多年轻前锋值得培养,或者给归化球员机会,而不是让后卫去客串。”
随着舆论压力增大,足协方面暂未正式回应,但据悉已有内部讨论,下次集训时,伊万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用人审查。
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足球更深层次的问题:一方面是对归化球员使用的战略模糊,另一方面是本土教练在战术创新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平衡难题。
对于侯永永这样的归化球员,他们的身份特殊性和技术特点需要教练组专门设计战术方案,而不是简单列入名单,否则,不仅难以发挥其价值,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舆论压力。
而对于韩鹏飞这样的多面手球员,如何使用也需要科学评估,现代足球虽然强调位置模糊化,但 sudden 的位置大变仍然需要充分的适应和准备,否则可能适得其反。
这场用人风波最终如何收场尚不得知,但它已经引发关于国家队建队思路和用人标准的广泛讨论,在即将到来的重要赛事面前,国家队的每一个决定都值得深思熟虑,毕竟足球场上最终要靠实力和配合说话,而不是出奇制胜的偶然性。
球迷们期待看到的是一支有明确战术思想和合理人员配置的国家队,而不是依靠“发明”和“奇招”来博取眼球的实验场,如何平衡创新与实效,如何最大化球员价值,将是伊万科维奇和其教练团队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评论